Chu YunChu
Nov 15, 2019

台灣音樂與政治

我認為台灣與世界上多數國家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台灣人有強烈的國族認同問題,而這個現象非常赤裸的展現在台灣的音樂環境中,不論是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或者是現在最顯而易見的不同類型的音樂節間。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迷因(meme),主要是在說電音音樂節的年輕人都拿中華民國國旗,而在台灣的搖滾音樂祭,像是大港、覺醒、巨獸等等根本不可能看到這種景象。首先,雖然這是一則具有意識形態的嘲諷迷因,但這個現象千真萬確,在電音音樂節的年輕人確實很多都會在身體或臉上貼中華民國國旗的貼紙,而一般音樂祭的樂迷就是會很有默契的只帶台獨旗(或者其他具有強烈政治性的旗幟),就算真的有人帶了中華民國國旗,可能也會受到音樂祭多數樂迷異樣的眼光。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政治雖然同時存在於這兩類不同風格的音樂祭,但對各自的樂迷來說,政治所佔的份量卻完全不同,而我認為這與台灣獨立音樂發展的脈絡有很大的關係。我相信,許多在電音音樂節貼上中華民國國旗的人,並不是真的意識到這個政治符號背後蘊含的意義,他們可能也覺得自己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單純只是覺得這是自己國家的國旗,所以貼上它,僅此而已,「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甚至可能對他們來說是合理的。

但時常在獨立音樂場景中出現的台獨旗就不是這麼的「無意」了,而且即使主辦方沒有刻意彰顯立場,獨立音樂場景的話語權大多掌握在「台派」手上似乎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潛規則,而這個現象在臉書粉專「靠北樂手」中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討論。

在靠北樂手中可以發現風向通常是一面倒的倒向台派,常常能看到有人譴責某些樂團舔共,或者嘲笑說:「好華!」再激進一點可能會說:「不支持台獨的人聽什麼獨立音樂。」而這樣的言論通常能受到許多獨立樂迷的支持,就算有人出來反駁,主張不該把獨立音樂和台獨意識劃上等號,通常也會受到網路上的圍剿,於是漸漸的,「獨派」、「台派」慢慢的掌握了獨立音樂圈的話語權。

當然我無意極化樂迷,也無意抹滅樂迷間的差異性,但是這樣的現象確實有其脈絡可循,當台灣早期所謂的「非主流音樂」或「地下音樂」出現時,往往都是為了反抗當時威權的政治體制,或者對國族認同的省思(本土與外省的論戰),而且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也一直與學運、社會運動息息相關,因此比起檯面上的「主流音樂」,獨立音樂,不論是作品或創作者本身的政治色彩確實都比較濃厚。

然而,隨著政治環境改變,獨立音樂發展也漸趨成熟,開始能檯面化,開始能得到主流媒體的曝光後,越來越多人試圖要撕下政治化的標籤,試圖打破獨立音樂等於非主流的框架,對於何謂「獨立音樂」的詮釋權也被越來越多人分食。這時我好奇的其實是,到底是獨立音樂打破主流非主流的框架,還是逐漸被主流市場收編呢?到底獨立音樂精神是否應該將政治意識納入?獨立音樂精神代表的真的只是獨立製作而已嗎?如果是的話,是否是刻意的將獨立音樂發展過程去脈絡化?

雖然我不認同將獨立音樂刻意去政治化,但不代表我認為特定政治立場在獨立音樂場景中成為一種霸權是好事,因為這樣的結果似乎就是與社會產生一種斷裂,以大港為例,社會對於音樂祭的論戰似乎不再只是主流與非主流,不再是文化本身,音樂不再是主體,而是純粹淪為政治口水,成為政治的祭品,文化與展演內容只不過是反對派拿來包裝其合理性的犧牲品而已,我相信這絕對不是策展人願意樂見的,也是非常可惜的。

我所謂反霸權不是否定音樂祭或樂團、樂迷擁有特定政治立場,而是不該用這種集體性的意識形態合理化言論審查、思想審查的行為,然而這種不理性的審查行為在獨立音樂圈中越來越常見,像是檢視彼此夠不夠「台」,夠不夠「獨」,強迫樂團表態立場等等,倒置了音樂與政治的關係,政治似乎反而變成了主體,也因此常會有樂迷產生音樂認同與政治認同間的矛盾。

我自己也是個政治立場鮮明的人,我其實就是與獨立音樂圈主流的意識形態相符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不論是各大音樂祭或者整體的音樂圈場景,對我而言都是舒適圈、同溫層,但我仍然認為,政治不該成為我們的侷限,我們應該尊重政治在音樂中的各種形式與關係,而且我也認為,我們不需要為了音樂與政治間的矛盾感到焦慮,因為矛盾代表的是一種溝通、交流、成長的機會,透過矛盾的刺激,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重塑自己的認同,不論是深化或推翻都好,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尊重各種差異性,讓獨立音樂圈成為一個更包容更多元的環境。